kk体育的通知》。据西北政法大学教授、教育立法研 究基地执行主任管华介绍,《规则》区分了体 罚和惩戒。《教育法》《教师法》《义务教育法》 等各部法律均禁止教师体罚学生,如何区分惩 戒和体罚是广大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。《规则》 强调“师道尊严”,并免除教师正当实施教育 惩戒因意外或者学生本人因素导致学生身心造 成损害的责任。《教师法》规定“全社会都应 当尊重教师”,但现实生活中,因为教师批评 学生而遭到学生或家长报复的案例屡见不鲜。 《规则》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或代表教师 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2019 年 3 月,中央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解决突 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》,强调 2019 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 问题,切实为基层减负,将 2019 年作为“基层减负年”。
中小学教师负担重也是教育领域的痛点问题。2019 年年初召 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,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
2018 年底,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《中小学生减负措施》, 明确并强化政府、学校kk体育、校外培训机构、家庭等各方责任。随着地 方减负实施方案的出台,学生减负问题一再引发众多讨论甚至争论。
“减负 = 制造学渣”? 2019 年 10 月,一篇名为《南京家长已疯》 的网文刷屏,将减负后南京中小学学生家长的困境推到公众面前。 诸如“减负是害了孩子,肥了教辅,误了国家”的观点在网络上广 泛传播。日本“宽松教育”的“失败”和西方“快乐教育”的“骗 局”等国外案例也被广泛用来质疑“减负”的正当性。
2019 年,教育依然是舆论场上被讨论最多的领域之一。众多教育事件被广泛讨论甚至争论,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。结合人民网的每周舆情观察,我们选取了十个关键词。这些关键词有可能只包含了单一的教育事件,也有 可能包含了多个教育事件;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,不止于事件的简要描述,也有观点的精要呈现。
很多学生放学早,“三点半”问题是不少 家长的烦心事。2017 年 2 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 布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 见》,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 作用。作为一项民生工程,课后服务在经费来源、 师资队伍建设、服务内容与方式、安全保障等 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。
课后服务费是由政府全包还是由政府和家 庭分摊?这是各地在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时首先 要面临的选择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 研究部主任王建认为,课后服务不是一项基本 公共服务,也不面向全体学生,在强调政府投 入为主的同时,建立成本分担机制非常有必要。
件大事来抓。教师节前夕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 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关于减轻中小 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 干意见》强调要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,让 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、静心育人。
10 月 11 日,25 岁的湘西乡村女教师李田 田在微信公号里的一通“牢骚话”引爆了舆论 场,再度将教师负担问题拉入公众视野。中国 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新翠副研究员在对全国东部、 中部和西部的近万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, 从中小学教师期待减轻的工作任务来看kk体育,排在 前 3 位的分别是迎接各种检查(81.7%)、准备 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的材料(61.1%)以及 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等(50.1%)。在华中师范 大学周洪宇教授看来,教师负担重从表面上看, 是各类检查、考核、评比活动过多;从根本上看, 是、官僚主义在作祟。
在“人工智能 教育”“大数据 ”的鼓噪下, 诸如人脸识别等监控技术也被应用在学校教育 中,引发了众多争论。
据报道,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,在部 分教室“试水”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。学生进 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,系统自动签到签退。 除此之外,还会全程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,学 生上课吃零食、发呆、刷剧、打瞌睡等一举一 动都会被记录下来。浙江省金华市的一所小学, 孩子们带着头环上课的场景更是引发众多讨论。 据报道,这个头环可以检测脑电波,评判学生 上课、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,并给学生 的注意力情况打分kk体育。分数还会实时传输到老师 的电脑上,也会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被发到家 长群里。
长期以来,不敢惩戒、不愿惩戒和滥施体 罚的现象在广大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。 教师是否可以拥有教育惩戒权?支持者认为教 育惩戒权有利于维护师道尊严,让教师敢管、 愿管学生;反对者认为教育惩戒权与体罚边界 模糊,容易成为教师对学生的“合法伤害权”。
2019 年 6 月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 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 意见》明确提出要“制定实施细则,明确教师 教育惩戒权”。这是“教师教育惩戒权”第一 次写进。
与传统教学相比,开展课后服务工作需要 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、精力kk体育。如何对参与课后 服务的教师进行补偿,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。
在服务内容与方式方面,一些学校为规避 “变相集体补课”“增加学生负担”等敏感问题, 将提供的课后服务窄化为风险与争议较小的“看 护”“写作业”等内容。中小学课后服务仍需 提质升级。
学生减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,还触及阶层的焦虑以及 教育的深层结构问题,诸如应试教育、考试评价、教育公平。到底 如何正确看待减负?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 气会上解释,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、机械刷题、超前超标培训等 造成的不必要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。吕玉刚也强调,减负是个很复 杂的系统问题,要坚持综合施策,多方联动。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, “减负 = 制造学渣”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kk体育。只有改 革教育评价体系,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,才能引导家长走出 育儿误区。
支持者认为这类监控技术的使用可以减轻 教师课堂纪律管理压力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, 或者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; 批评者认为这些技术难以保护学生隐私信息以 及敏感数据并且有悖教育伦理。
“中青评论”指出,现代化教育少不了拥 抱技术,但教育和技术的牵手,不能牺牲和违 背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,现代教育技术要提防 工具理性的膨胀,莫让技术反噬人伦、吞噬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