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k体育两会中提到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议题,今天带大家一起盘一盘两会中的教育热点。
3月5日,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,作了政府工作报告,回顾了2021年工作,介绍了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,也为教育划了重点。
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关键词,这些关键词及其背后的内容需要我们好好了解和思考。
从这些关键词中,大家可以明确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以及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,而这些内容也是我们在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。因此,不论是身为考编人,还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,都需要多多关注。
要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,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,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、长效化格局,加强家校育人共同体建设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,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。
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是实现教育公平、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,可以使边远地区和的教育得到极大改善。
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,要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,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。
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,按需培养,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,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,为乡村教育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。
近些年,乡村教育一直都是重点关注层面,随着社会对乡村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,目前硬件条件获得了显著改观,但也面临着“空心化”处境,乡村教师队伍建设、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等问题依然存在。
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,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、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。
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,这是“强基固本”之策,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,优先保障对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投入。
2. 加大国培计划、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中具有专业研究积累的高等院校团队参与。
1. 借助社会力量为教师减负,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、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,让多种“课后服务”模式并存。
2. 进一步清理规范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,为教师减压,让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,激发其专业发展动能与教学教学热情。
前段时间“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”这个话题还上了热搜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。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能够给予教师正向激励,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教师、班主任和高职称教师这三类群体。
“双减”: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目标。2021年7月24日,中央办公厅kk体育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政策地位高、力度大、范围广、影响深远。
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,整顿校外培训机构,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,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,归根结底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。
1.专项治理:各地各部门各校自查自纠。2.强化督导:强化督政、督学、问责。3.作业提质:“压总量、控时间”+“调结构、提质量”,作业设计要兼具多样性、新颖性、分层次,提高针对性、有效性。4.评价改革: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,推进教育评价改革,深化中高考改革。
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后,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kk体育、校外培训负担上要做“减法”,在作业设计水平、课后服务水平、课堂教学质量上做“加法”。着力强化校内教育,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,发挥好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,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、社会的统筹,形成育人合力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1. 进一步推进课程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改革,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,推进“五育”融合。
2. 进一步强化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,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,实现学生的思维成长。
5. 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,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,树立理性的成才观,引导家长帮助孩子用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向成功。
在“双减”同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合力进行下,我国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,2022年“双减”也依然会作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中之重,并且更侧重于实施、监管和推进的具体层面。
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是“普及普惠安全优质”,当前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必要和紧迫。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kk体育,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,人民对于教育的要求有所提升,想要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声音也越来越响。
政府部门应在教育投入上向县中倾斜,落实高中阶段县域内招生,规范民办教育发展,深化改革,激发活力,提升学校的自主管理权。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,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。
加大对县域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,进一步健全、完善学校的配套设施,对残疾适龄儿童青少年实现“应入尽入”。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,加强党的建设,推进自律管理,实现规范发展、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健康发展;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,准确、完整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稳慎,精准施策。
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关键在人才,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,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kk体育。要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、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。
职业教育被长期污名化,被认为是“失败者的教育”。尤其是中考以后的普职分流,被认为是按照成绩所进行的“普职分层”,引发的焦虑加剧了应试竞争,影响了“双减”目标的落实。
1. 挺起职业教育的“脊梁”,当务之急,就是要破除体制障碍。一是横向要融通,实现职业教育、普通教育、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,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;二是纵向要畅通,要打通“断头路”,畅通职业的升学渠道。
2.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,很重要的是要使职教毕业生在就业、落户、薪酬待遇等方面能够享受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,以此来扭转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,缓解家长的焦虑。
3. 要处理好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、职业专科的关系,处理好守正与创新、当下与长远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。
4. 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,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、复合型校长的引领。
5. 职业教育是跨界培养人才的过程,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,才能让职业教育“有学头、有盼头、有奔头”,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。
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:“建议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”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,我们的职业教育确实要尽快发展起来,横向要融通,纵向要畅通,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职业大学,职业大学自带硕士、博士的学位晋升系统,这样就能让人民安心放心了。
学生的发展途径更多元化,学生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,“内卷”现象也能有所缓解,大家就不会那么苦了。
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,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。
1.加强科技创新;2.完善过程管理;3.实现差异化发展、特色发展;4.培养基础学科人才;5.改革评价体系;6.给予政策倾斜;7.推进数字化转型。
这是促进教育公平、让教育更好惠及全民的重要举措,必将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学生的成长与培养,家庭教育是基础、是底色,学校教育是核心、是主体,社会教育是保障、是环境kk体育。现阶段,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,急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,特别是“双减”政策落实过程中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行。
随着2022年1月1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的正式施行,家庭教育由“家事”正式上升到“国事”,这是继《教育法》《义务教育法》和新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后,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。
3. 家庭教育应承担四个基本责任:参与劳动培养自理能力、家风教育塑三观、健康生活方式、言传身教为人处世;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最好的教育不在家庭之外。多管齐下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形成合力,才能共同守护孩子们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假期、课后看护难的问题,教育部门在去年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。而如何保障校内课后服务质量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、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、增强家长参与信心等问题,还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。
除此之外,今年两会其实还有很多热点议题值得关注,比如体教融合、心理健康教育、校园霸凌、中高考改革、十年义务教育、抑郁症筛查等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我们一起期待后续政策规定的公布与实施,关注教育发展,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,投身于祖国未来的教育事业。